查看原文
其他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体系”项目阶段性成果汇报会召开

东中西部院 于今院长 2023-10-23

2021年7月6日,国家民委项目「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体系”」阶段性成果汇报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人大民委、全国政协民宗委、中央党校以及京津冀高校等与会专家学者,就项目报告对现存的问题和不足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该项目由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会长杨华山主持,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负责承接组织项目开展以及科研成果转化。


杨华山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展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动员全党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杨华山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把建党精神融入从事的实际工作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初心使命。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担当作为,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好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职责、新使命。


杨华山要求,本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中央顶层设计提出建议与方案,需遵循“讲实话、有创新、有思路、有办法”的原则。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要深刻学习领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主动担当作为。要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体系”的高度认识做好项目的重要性,全面提高项目质量和水平。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特点、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国的少数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物,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少数民族文物是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其兼具民族性和地域性,物质性和精神性,时代性和时间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价格的客观性,作用的永续性等,是反映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近现代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众多的民族文物和各具特色的民族习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亟需加以妥善保护和抢救。民族文物和民族习俗除历史遗物外,广泛存在于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少数民放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它们也处在不断的演变、消失之中。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文物已近绝迹、面临迅速失传(如赫哲族鱼皮衣、鄂伦春族狍皮衣等),若干尚待科学记录研究的民族习俗正在发生变化,一些民族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大量民族文物不断流往国外。而另一方面,也存在馆藏民族文物的保护缺乏力度(部分博物馆库房条件较差),相关人才短缺的现象。这种情况任其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在杨静仁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是于1993年6月9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注册登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管理,在北京正式成立的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学术性与专业性兼有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协会成立以来,在国家民委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按照协会章程积极开展民族文物保护和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弘扬开发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尤其近十年,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国家民委决策部署有力有效,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利用初见成效,服务大局创新出彩,构建特色新型少数民族文物智库工作实现突破,自身建设机制健全,业务工作稳扎稳打,让文物“活起来”蔚然成势,对外交流合作稳中有进,社团治理能力不断提升,重点工作备受瞩目,社会公益影响力不断彰显,在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文物保护工作,多次就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党的十九大更是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少数民族文物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证者,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中华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活化石,记载和展现了中华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的中国命运史、社会生活史、民族团结史和文化交融史,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抢救、保护和利用好我国民族文物,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项目负责人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于今强调: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体系」项目实践上长期探索,理论上刚刚提出,将其作为理论课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其符合习近平民族复兴观、文物观以及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符合中央关于文物工作的文件精神,具有前瞻性、战略性,也对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决策部署。他指出,项目组专家要发挥专业优势,在理论高度上要领会,在学术上破题,在调查研判中解题。其次,要把握好项目研究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做好沟通工作,从“十四五”规划的高度推进该项目质量提升。三,项目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四,项目重心是“特征、战略、案例调研”,核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强调研究的战略目标导向,同时要抓住“痛点”,精准解决“卡脖子”问题。切忌偏题跑题。五,逻辑结构要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对这一项目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形成有深度、有分量、有国际语境的理论学术成果,以及有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智库报告。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为顺利完成承接项目,按项目任务要求,贯彻落实“五个一工程”:即一个智库平台、一个宣讲团、一批专家人才队伍,一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体系”论坛、研讨会,一批项目案例示范基地。



编辑:齐力力 

  相  关   成  果 




 推荐阅读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第1-3届学术委员会

《国家智库》《中国智库》理事会特邀专家

应急管理部挂牌,这家智库主持应急管理课题

新华社、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光明日报、中国政府网刊载于今院长在“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观点

2002年9月11日,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在北京成立

于今 怀揣“中国智库”的抱负在路上

《国家智库》和《中国智库》:中国智库史上的“双子星”

《国家智库》《中国智库》约稿函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智库建设40人”发布,你认识多少位?

做好弼马温 学会七十二变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智库产品        


智库之道,在于顶天立地

实干 谏言 不辱使命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China Region Development & Reform Institute简称发改院,英文缩写CRDRI),创办于2002年9月11日;是在中国国务院提出区域经济发展大思路的背景下成立的综合性研究机构。集科研、智库、网络、咨询、教育于一体。其决策咨询性、公益性研究特征突出,研究领域广泛。总部位于北京。借助长年的国家重大项目与研究成果,为“研究院”在科研智库并举的制高点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大课题大项目上百位专家为依托,构建了来自国内百余位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研究员团队。每年主办若干场“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智库研判会,开展国际智库对话交流,推动智库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智库发展报告》《国家智库》《中国智库》编辑部设在本院。邮箱:kxfzg2008@vip.163.com

请通过以下方式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